内外侧半月板损伤的治疗需根据损伤类型、严重程度、患者年龄、活动需求等因素综合制定个性化方案。以下是核心治疗原则:
一、损伤评估与分型
1. 明确损伤类型:通过病史、查体(如McMurray试验、关节间隙压痛)及影像学(MRI为金标准)判断损伤部位(红区/白区)、形态(纵行、放射状、桶柄样撕裂等)及稳定性。
2. 区分急性与慢性损伤:急性损伤多伴外伤史和关节肿胀;慢性损伤常表现为反复疼痛、交锁或活动受限。
二、保守治疗(非手术治疗)
适应证:
- 无移位或稳定的部分撕裂(如红区或红-白区损伤)。
- 慢性退变性撕裂且症状轻微者。
- 老年患者或低活动需求人群。
治疗措施:
1. 急性期处理:
- RICE原则:休息(Rest)、冰敷(Ice)、加压包扎(Compression)、抬高患肢(Elevation)。
- 药物治疗:短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缓解疼痛和炎症,如布洛芬、塞来昔布。
2. 功能康复:
- 逐步恢复关节活动度(ROM训练)。
- 强化股四头肌、腘绳肌及核心肌群力量训练(如直腿抬高、靠墙静蹲)。
- 本体感觉训练(平衡板、单腿站立)。
3. 支具与活动调整:
- 急性期使用膝关节支具限制过度屈伸。
- 避免深蹲、跳跃、急转等高风险动作。
三、手术治疗
适应证:
- 不稳定撕裂(如桶柄样撕裂伴交锁)。
- 保守治疗3~6个月无效。
- 年轻、活动量大的患者(如运动员)。
- 合并其他结构损伤(如交叉韧带断裂)。
手术方式:
1. 关节镜下半月板修复术:
- 适用于血供丰富的红区或红-白区撕裂(如垂直纵行撕裂)。
- 技术包括缝合(全内缝合法、由内向外法)、锚钉固定等。
2. 部分半月板切除术:
- 用于无法修复的复杂撕裂(如退变性放射状撕裂、白区损伤)。
- 尽可能保留健康半月板组织,减少骨关节炎风险。
3. 半月板移植术(少数病例):
- 适用于年轻患者大面积切除后出现早期骨关节炎表现。
四、术后康复
1. 早期阶段(0~6周):
- 控制肿胀与疼痛,渐进性关节活动度训练。
- 部分负重(修复术后需限制屈膝角度,避免应力)。
2. 中期阶段(6~12周):
- 强化肌力与动态稳定性训练(如抗阻伸膝、步态训练)。
3. 后期阶段(>3个月):
- 逐步恢复运动专项训练(需结合生物力学评估)。
- 运动员需通过功能测试(如单腿跳、等速肌力评估)后方可重返赛场。
五、慢性损伤与长期管理
- 调整运动方式:避免反复应力负荷(如长跑、登山)。
- 体重管理:BMI超标者需减重以降低关节压力。
- 辅助治疗:关节腔注射透明质酸或富血小板血浆(PRP)可能缓解症状(证据等级有限)。
- 定期随访:监测骨关节炎进展,必要时行影像学评估。
六、特殊人群与注意事项
- 青少年:优先修复(血供较成人丰富,愈合潜力大)。
- 老年退变性损伤:以保守治疗为主,手术需权衡风险与获益。
- 合并韧带损伤:需同期处理(如ACL重建),避免半月板二次损伤。
七、新兴疗法(研究阶段)
- 干细胞治疗:间充质干细胞促进半月板再生(临床试验中)。
- 组织工程半月板:生物材料支架联合细胞移植(尚未广泛应用)。
总结原则
- 个体化决策:结合损伤特点、患者需求及医疗条件。
- 保半月板优先:尽可能修复或部分切除,避免全切。
- 康复为核心:无论手术与否,系统康复是功能恢复的关键。
- 预防再损伤:纠正生物力学异常(如足弓塌陷、髋膝力线不良)。
出现持续疼痛、交锁或功能障碍时,应及时就诊,避免延误导致软骨损伤或骨关节炎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