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第二届陆家嘴类器官研讨会—创新与产业论坛”隆重举行
2022 年 11 月 19 日,由上海礼升生物主办的2022 第二届陆家嘴类器官研讨会——创新与产业论坛在上海浦东圆满举办。来自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知名投资机构、以及生物医学工程相关企业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齐聚一堂,聚焦全球类器官发展历程、创新进展、产业布局与国际国内行业现状,共绘类器官产业发展新图景。
类器官基础科研加速,应用前景广阔
Cell Research 主编 、Cell Discovery 主编李党生研究员以《类器官前世今生》为主题发表了会议致辞,对类器官的起源追溯与应用优势、发展前景等做出了详尽解读。他表示,类器官从干细胞衍生而来,可以很大程度上模拟目标组织或器官的遗传特征和表观特征,拥有周期短、高通量、临床相关性强等优势,可以进行保存、复苏、无限传递和机械培养,在药物筛选等领域的应用势在必行。李党生研究员还以疫情为切入点,从国家应急快速药物筛选的角度,提出类器官在快速药物筛选方面新的应用场景和社会价值。
类器官技术近年来取得了许多令人振奋的发展成就。2013年和2018年,类器官分别被 Science 和 Nature Method 评为年度十大技术及年度最佳方法。目前,多种脏器类器官已被成功构建,不仅包括正常器官组织类器官,还有相应肿瘤组织类器官。近几年,中国科学家在国际领域发表的类器官文献数量从全球排名第六位跃至第二位(2020 年), 仅次于美国。随着类器官领域基础科研迅速进展,类器官科研成果不断积累,必将加速类器官产业化的进程。
本次会议上,与会嘉宾还围绕“类器官数据库与诊疗价值”等话题展开讨论。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景在平教授主持科学论坛并作总结性致辞。作为国际著名心脏瓣膜、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的腔内微创专家,全军血管外科研究所所长,景在平教授曾以“腔内血管学”为核心创建了全新理论体系,并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现场,他从开放融合促创新源泉的高度,为与会嘉宾带来《用原创移植物创建新手术标准》的主题报告,并对韩欣欣博士和上海礼升生物团队的类器官提出更高的期待:从循环和整体的角度去对待“人的类器官”,从时间、空间、道路、方向多维度对类器官产业和行业进行创新融合。
作为一项极具想象空间的前沿技术,类器官与多元学科的共生互融也显现出极强的探索价值。上海博物馆陈列与设计部主馆杜超带来了题为《你好,博物馆——历史、艺术与科学》主题报告,从“择一事,终一生”的理念和上海博物馆数次经典大展的经历,分享了专注、创新和勇于开拓的品质,对艺术与类器官科研的共通性给予了肯定。
规范化、标准化布局,产业发展趋势向好
上海礼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韩欣欣博士为与会嘉宾带来了最新的类器官行业发展汇报。韩博士生动地将类器官比作“大圣的毫毛”,它是自组织干细胞的体外3D培养体系,具备起源组织的体内结构、功能及基因等重要特征,可视为患者的“替身”或“重现”。而相比于传统的细胞模型和动物模型,类器官培养效率较高,可较好地达成培养时间、成功率、成本与产量的平衡。
韩博士还深入剖析了当前全球类器官产业发展现状。从国外市场来看,2019年北美类器官市场达到2.9亿美元,预计将在2027年达到14亿美元,增长空间广阔。国内类器官公司也在持续紧密布局,其商业模式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开发类器官模型、芯片,布局药敏筛查领域;第二阶段,基于药敏筛查积累的数据逐步和药企合作,布局药物适应症拓展或试水新药研发;第三阶段,一些公司会前瞻性地储备布局再生医学领域。而从长期来看,突破血管化、免疫化、系统化三大类器官培养技术瓶颈,对产业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尽管类器官产业发展在国内仍处于起步阶段,但近几年国内外相关行业标准、政策的制定,都预示着全球类器官产业必将在鼓励和规范并行的政策环境下迅速发展。美国最新的FDA现代化法案2.0中,新药研发的动物实验被调整为“非临床测试和试验”,让类器官试验数据得以成为监管层认可的新药临床试验注册证据。中国也在制定类器官模型与类器官芯片的各项标准,如《人肠癌类器官》《人肠道类器官》团体标准的发布,意味着类器官行业正朝着规范化、标准化方向不断发展。
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也为类器官的广泛应用松绑。2021年,科技部下发的《关于对“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6个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中,把“基于类器官的恶性肿瘤疾病模型”列为“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首批启动重点专项任务,意味着政府层面对类器官技术研究与应用的重视。
未来,类器官的技术创新与广泛应用任重而道远,愿全行业携手共创产业生态,撬动合作共赢全新发展空间。